用于治療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自動滴定CPAP:自動調壓呼吸機和CPAP滴定壓力不是那么接近
Khaytin 等人1將持續氣道正壓通氣 (CPAP呼吸機) 滴定期間獲得的壓力與使用自動調壓氣道正壓通氣 (APAP,自動調壓呼吸機) 期間獲得的壓力進行了比較。他們報告說,自動調壓呼吸機使用期間的平均最高壓力(PPEAKMEAN)和第90百分位壓力(P90)與最佳CPAP呼吸機滴定壓力(PPSG ,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沒有顯著差異。
在開始使用自動調壓呼吸機的110名患者中有66名 (60%) 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因為他們在CPAP呼吸機滴定后90天里沒有或不能使用他們的自動調壓呼吸機(或者因為他們沒有得到充分的CPAP呼吸機壓力滴定研究)。是否有很多自動調壓呼吸機使用失敗是因為患者無法耐受和使用它呢?這并不是令人驚訝的問題,因為在自動調壓呼吸機使用期間壓力變化會引起醒覺,2這可能對其使用產生負面影響。據報道,對自動調壓呼吸機有不良影響或治療反應不足的患者在改用CPAP呼吸機之后依從性會得到提高。3在兒童中評估自動調壓呼吸機是否可以替代CPAP呼吸機時,那些不能使用自動調壓呼吸機的患者應被視為自動調壓呼吸機壓力與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等效的失敗,而不應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自動調壓呼吸機壓力的下限和上限是根據臨床經驗和任何先前可用的滴定數據選擇的。使用先前的滴定數據會將研究者引入自動調壓呼吸機壓力類似于PPSG的偏差。盡管如此,該研究中只有38% 參與者的第90百分位壓力與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的差距在1厘米水柱以內,68% 的參與者在3厘米水柱以內。平均最高壓力只有 25% 的參與者與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的差距在1厘米水柱以內,68% 的參與者在3厘米水柱以內。3個 厘米水柱的差距(-3 到 +3)總差距范圍為6厘米水柱,這是一個很大范圍的差距。這樣的范圍足夠寬,可能包括一個極端的不可接受壓力,穿過最佳壓力,到另一個極端的可導致易感個體出現治療性中樞性呼吸暫停的壓力。盡管排除了不能使用自動調壓呼吸機的患者,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參與者使用自動調壓呼吸機的壓力甚至不在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的3厘米水柱差距范圍內。
他們的圖 2- “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 (PPSG) 與自動調壓呼吸機平均壓力、平均最高壓力和第90百分位壓力的比較”表明 50% 患者的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介于 7 和 11 厘米水柱之間。那么每個患者9厘米水柱的壓力都可能像平均最高壓力和第90百分位壓力一樣接近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這樣得出自動調壓呼吸機確定的壓力與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接近的結果。
考慮到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是最佳壓力,大多數自動調壓呼吸機壓力(即使在排除了自動調壓呼吸機使用失敗者之后)與多導睡眠圖滴定壓力的差距應不超過1厘米水柱,或許才不會影響對兒童使用自動調壓呼吸機的信心。
作者聲明本報告不涉及第三方利益沖突。作者在過去五年內獲得過來自 Shire、Jazz Pharmaceuticals、Eisai、Balance Therapeutics、Arbor Pharmaceuticals 和 Suven Life Sciences 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Khaytin I, Tapia IE, Xanthopoulos MS, et al.. Auto-titrating CPAP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children自動調壓呼吸機治療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J Clin Sleep Med. 2020;16(6):871–878.
2. Fuchs FS, Wiest GH, Frank M, Harsch IA, Schahin SP, Hahn EG, Ficker JH. Auto-CPAP therapy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duction of microarousals by automatic variations of CPAP pressure? Sleep.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自動調壓呼吸機治療:通過CPAP壓力的自動變化誘導微覺醒? 2002;25(5):514–518.
3. Sangal RB, Sudan N. Baseline lighter sleep and lower satu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leepiness and adherence on continuous rather than autotitrating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基線較輕的睡眠和較低的氧飽和度與嗜睡改善和CPAP依從性相關而不是與自動調壓相關. Clin EEG Neurosci. 2020;51(3):174–179.
(葉妮摘自 J Clin Sleep Med. 2020;16(1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