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睡眠評估增強了對維持清醒試驗的解釋
研究目的
維持清醒試驗 (MWT) 用于客觀評估個人保持清醒的能力;然而,微睡眠不包括在評估中。我們旨在確定入睡前的微睡眠數(shù)據(jù)是否有助于解釋某些典型患者群體保持清醒的能力。
方法
48 名患者被納入整夜多導睡眠監(jiān)測和隨后的維持清醒試驗。根據(jù)先前的醫(yī)學診斷,將患者分為 3 組(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OSA]組、未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組或治療的特發(fā)性嗜睡癥或發(fā)作性睡病組)。比較各組之間的人口統(tǒng)計學、臨床特征、多導睡眠圖和維持清醒試驗變量,包括微睡眠的頻率、分布、持續(xù)時間和潛伏期。
結果
在維持清醒試驗中,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治療組相比,在一天中接受治療的特發(fā)性睡眠過多/發(fā)作性睡病患者和一天結束時未經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中觀察到微睡眠的頻率顯著更高。前者微睡眠的頻率(0.34 ± 0.06 vs 0.07 ± 0.02 微睡眠/分鐘;P < .001),后者微睡眠的頻率(0.31 ± 0.06 vs 0.05 ± 0.02 微睡眠/分鐘;P < .001)。與接受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組(24.9 ± 3.0 分鐘;P < .05)相比,接受治療的特發(fā)性睡眠過度/發(fā)作性睡病組(10.9 ± 1.6 分鐘)和未治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颊呓M(16.2 ± 2.7 分鐘)微睡眠經常被連續(xù)觀察到,而且更早。如果考慮到這一點,表明兩組無法保持清醒的患者比例將分別增加 33% 和 22%。
結論
維持清醒試驗的表現(xiàn)在不同患者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與單獨的睡眠潛伏期測量相比,入睡前的微睡眠分析可能是對患者白天清醒程度更敏感的衡量標準,應在維持清醒試驗評估中予以考慮。
(葉妮摘自 J Clin Sleep Med. 2021;17(8):1571–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