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眠和睡眠呼吸暫停共病患者中,抑郁、焦慮和壓力癥狀對失眠認知行為療法反應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研究目的
與單獨患有失眠或睡眠呼吸暫停的患者相比,失眠和睡眠呼吸暫停共病 (COMISA) 患者報告抑郁、焦慮和壓力癥狀的嚴重程度增加。盡管失眠認知行為療法 (CBTi) 是治療失眠和睡眠呼吸暫停共病的有效方法,但先前的研究表明,具有失眠和抑郁、焦慮和壓力癥狀的患者會對失眠認知行為療法的反應降低。因此,我們使用隨機對照試驗數據來研究治療前抑郁、焦慮和壓力癥狀對失眠認知行為療法后失眠變化的影響,并與失眠和睡眠呼吸暫停共病對照組患者做對比。
方法
145 名患有失眠和睡眠呼吸暫停共病(失眠定義根據國際睡眠障礙分類第三版和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 ≥ 15 個事件/小時)的患者隨機接受失眠認知行為療法(n = 72)或無治療對照(n = 73)。治療前和治療后完成一周的睡眠日記和失眠、嗜睡、疲勞、抑郁、焦慮和壓力的標準化問卷測量。混合模型用于檢查治療前抑郁、焦慮和壓力癥狀、干預分組(失眠認知行為療法組,對照組)和失眠癥狀時間(治療前、治療后)之間的相互影響。
結果
該失眠和睡眠呼吸暫停共病樣本中約有一半在治療前報告至少有輕微的抑郁 (57%)、焦慮 (53%) 和壓力 (48%) 癥狀。在治療前報告有更嚴重的抑郁、焦慮和壓力癥狀的患者也報告失眠、白天疲勞和嗜睡的嚴重程度增加。問卷調查和日記測量的失眠癥狀在失眠認知行為療法期間有所改善,并且不受治療前抑郁、焦慮或壓力癥狀的嚴重程度的影響(所有交互作用 P ≥ .11)。
結論
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抑郁、焦慮或壓力癥狀會損害失眠認知行為療法在改善失眠和睡眠呼吸暫停共病患者失眠癥狀方面的有效性。患有失眠和睡眠呼吸暫停共病和抑郁、焦慮和壓力等共病癥狀的患者應轉診接受失眠認知行為療法治療,以治療失眠并改善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后續管理。
(葉妮摘自 J Clin Sleep Med. 2021;17(3):545–554.)